兰德学校教师下沉萨尔图机场抗疫一线的故事

2021-02-25 18:46:30     发布:河北工程技术学院     阅读:

党员教师守护大庆“空中门户”

兰德学校教师下沉萨尔图机场抗疫一线的故事

党员教师下沉到抗疫一线。

负责旅客的登记工作。

落地旅客登记。

他们原本是教书育人的教师,这个寒假,当疫情再次出现,他们下沉到萨尔图机场抗疫一线,守护着大庆的“空中门户”,他们便是由兰德学校35名党员组成的抗疫先锋队。

在抗疫一线,发生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?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。

软磨硬泡上一线

“去年,我在咱们单位下沉的时间最久,对于疫情防护和各种突发事件,我有经验,而且我是党员,我必须得去!”1月12日,兰德学校接到下沉萨尔图机场执行疫情防控任务的通知后,立即召开动员大会,去年曾下沉社区一线卡口189天的教师徐玉山,脚踝受伤初愈,听到消息后,立刻主动请缨。

考虑到徐玉山的身体情况,学校领导没有将他纳入防疫队伍。得知消息后,徐玉山让妻子开车拉着他来到领导办公室,再次申请参战:“领导,我给你走两步看看,现在啥事没有了,你不让我去,我就不回家了。”徐玉山就这样软磨硬泡,和大家上了一线。

从召开动员大会、选拔人员、进行安全培训,到有序上岗,兰德学校仅用了半天时间。包括校领导在内的35名党员志愿者,第一时间请战上了一线。

汗水顺着面罩往下滴

“您好!请出示行程卡、身份证……”在萨尔图机场,同样的话,教师杨庆波每天要重复几百次,有时说到嗓子都哑了。作为防控小组组长,认真核实、登记旅客信息,在遇到旅客不理解、有抵触情绪时,杨庆波会不厌其烦地解答。

“临近春节是返乡高峰,因为疫情原因,航班时间不固定,乘客人数也有起伏。我们每天要接4到12个航班不等,登记的乘客在400人到1300人之间。”杨庆波说,往往一班飞机没接完,下一班次又到了,吃不上饭是常事。

在转运旅客做落地核酸检测时,时间最长的一次,杨庆波顶着严寒站了4个多小时,口罩湿透,手脚冻得麻木。最晚一次办完转运手续已是凌晨4点多,他稍做休息又回到了岗位。

“能为大庆防疫出一份力,我们都很自豪。”教师马广军的任务是登记国内外返庆人员信息,护送人员开展核酸检测、隔离等。由于风险较高,他一直绷紧神经,认真对待。遇到团队返庆时,需要登记的人多,他的汗水顺着面罩不停地往下滴,每次忙完脱下防护服,衣服都会湿透。

“大娘,我帮您推行李,这里有消毒液,我帮您给行李消消毒。”教师赵国强值守的第一天,遇到了从美国回来的一名旅客,该旅客的行李比较多,虽然已经做了核酸检测并实施了隔离,但同乘人员都不愿意与其靠近。他快速为该旅客登记,将其送上转运专车,保证境外归国人员实现闭环对接。

教师许忠志是抗疫第四小组组长,曾带领8位队员日均接待7次航班;赵建龙去年疫情防控期间曾坚守在社区卡口和大庆火车站,今年是第三次下沉到抗疫一线;家在外地的年轻教师吴铁成,春节放弃回家,经常抢值最后一个班……

35天交出战疫作业

“一个班值下来,每个人都很累,我们还好点儿,书记他们年龄稍大些,会更累,但是没有一个人说辛苦。”教师翟智犇说,他们最忘不了的是书记的背影、校长送饭的身影,还有副校长面对困难时的坚韧。

今年59岁的兰德学校党委书记孙成江在接到机场防疫任务当天,退掉了订好的机票,组织人员、筹备物资、熟悉政策、了解程序,和年轻教师一样排班值守。有一天,在凌晨接完最后一班飞机后,翟智犇看见他偷偷地捶后背。

在机场值守的每一天,教师们都会看到校长张华的身影。他坚持每天往返于机场与学校之间,为教师们送去午饭和晚饭,风雪不误,还自掏腰包为大家加菜。到了机场,他靠前指挥,走流程、优化方案;回到学校,他还要落实各项防疫政策,常常披星戴月,很晚才回家。

副校长李田在接到任务后,迅速了解工作要求和流程,分设了6个工作组,划分了7条人员通道,制定了4班倒的工作制度,确保人员24小时在岗。他根据实际工作遇到的问题,随“机”应变,调整值守力量;根据防疫政策,优化核查表格条目,为全市精准管控提供了第一手资料。对重点人员,他亲自排查,对接卫生、交通、公安等各个部门。凌晨,当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,儿子看着他蓬头垢面的样子时哭了,他却笑了。

“守好‘空中门户’、共战疫情是我们的责任,作为一名有31年党龄的老党员,这时候我不上谁上?”这是孙成江的选择,也是兰德学校每名党员教师的选择。

2月17日,兰德学校抗疫先锋队完成了35天的值守任务,交上了一份合格的战疫作业。脱下厚重的防护服,他们回归校园,准备迎接学生返校,而教师李田依然坚守在机场,负责培训新一班值守人员。本报记者沈艳茹照片由受访单位提供

【来源:大庆日报】

 


上一篇:“小灯塔”在行动——我和父母做“战友”

下一篇:连德(中国抗疫第一人)旅顺半日游